班主任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班主任工作[培训工作]论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要: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岁到 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作者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5.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6.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 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 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 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7.早恋问题
所谓早恋,指青少年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 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8.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比如说,我的一个表弟,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直上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9.“追星”问题
当五彩的追光辉映着荧屏、舞台上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舞星、影星,以及体星、作家等成功者的身影时,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也在紧跟不舍地随着这些“星级”人物的身影,这成为青少年文化现象之一——“追星族”的涌现和“青春偶像热”的掀起。中学生的追星现象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很明显了,我曾经在我们镇中学初中一年级教育实习,下课的时候与同学们聊天,同学们都围着我问我喜欢哪个歌星、哪个笑星等等。
10.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 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 考前睡不好觉, 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 心慌意乱, 记忆卡壳等现象, 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 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 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 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 %。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 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11.情绪方面的问题
表现为: 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 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 不稳定, 而且容易冲动, 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 可能会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 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 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 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 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 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甚至违反校规, 触犯法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有不愉快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对事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不愉快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合理的看法。
12.学业不良问题
学业不良现象在学校中是很普遍的,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尚有一段差距。一般来说成绩极差的学生,其学业显然是不良的。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也叫“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看重分数,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光,为什么学生却如此痛苦呢?把学习的结果简单地用分数来评价,我们不得不把学习看作获取分数的一次竞赛,在竞赛中注定大多数是失败者,使学生感到学习是痛苦,因而也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这不能不让人痛心。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着最敏感的心灵,老师、家长、同学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一些未在意的话语,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13.考试作弊的问题
作弊好比是偷东西,不同的是我们偷的是知识。一旦养成作弊的习惯,就会使我们终身受害,因为偷来的知识毕竟不是自己的,我们在学校里将学无所成,踏入社会后我们拿什么来面对工作和生活。考试是衡量和评价教学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手段,同时,考试还是古今中外择优选才的主要方式。“考试定终生,分数论英雄” 已成为惯例。由于分数的众所周知的作用,人人都想获得理想的分数,于是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作弊现象。就一般学校而言,从平日测验到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升学考试,都有作弊行为的发生,并且,作弊方法千变万化,形式花样百出。所以中学生中也不免存在着作弊的问题。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行为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所以说,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第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盲从型、严厉型等。第三。父母的过高期望。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可以理解父母希望子女成才的心情。为了督促孩子进取,父母总是向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常常把孩子与周围表现优秀的人进行对比,希望孩子能像他们一样或者比他们还好,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使得孩子难以适应,心理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有调查发现,男生的心理问题多于女生,这也与父母对男生的过高期望有关。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2、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地方的一些业主为了赚学生的钱, 把电子游戏机室设在了学校的隔壁, 全天候地接待未成年学生; 街道上的许多网吧, 主要顾客就是中学生, 他们要么上网聊天, 要么玩游戏, 很少发现中学生用电脑网络查询与学习有关的资料。
(2)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上出了一些不正之风,如走后门、请客送礼、以权谋私等,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 严重地妨碍着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大众传媒的影响。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等部门,以 “拳头”加“枕头”的内容, 对中学生起着教唆作用, 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泛滥成灾,严重地毒害中学生, 使他们心理变态, 甚至误入歧途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1)教师素质和教育艺术水平的影响。一般来说, 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 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格, 就能让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 否则教师就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 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和厌学等多种心理问题。而且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对学生是否产生心理问题是最直接的, 例如, 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如果过分赞扬, 学生就会产生骄傲和自满, 自高自大的心理, 相反, 过头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自卑感加强, 产生强烈的不满。所以, 教师应善于掌握教育的分寸, 正确处理好各种问题。(2)学校办学方向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号召,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是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开展教学活动的。
4、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除了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外, 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阶段。这个阶段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 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 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 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 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 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 逻辑思维尽管发展很快, 而思维的批判性尚未成熟, 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 情绪情感日渐发展, 但两极性严重, 自控性差, 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因此, 中学阶段, 必然是学生心理发展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的各种矛盾, 使之日渐趋于成熟化。处理不好, 必然会使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
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追求升学率,以及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挫伤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表现异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
2.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
要引导中学生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从失败中吸取积极的教训。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对今后的工作成就和社会适应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帮助中学生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分享集体的欢乐。(2)帮助中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的各项活动中去。(3)引导中学生适度地渲泄。 (4)培养中学生多方面的情趣。学会自我调节,善于驾驭个人情感,有效排除不良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一份好心情。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学生时代的感情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学生都会猜测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而老师对每个学生也会有自己的评价。在和老师打交道的数十年时间内,对老师的各种感情都会一直伴随着学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高于父母,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尤其是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那么应当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 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一个学生。作为中学生而言, 他们的年龄是小一些, 但他们也有自已的情感, 有他们特有的心理世界, 我们的教师仍然要以平等的态度友好地对待他们, 因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朋友关系。其次, 要注意在同学生的平时交往中投入感情。有专家提出素质教育首先即是一种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感情与爱心, 我们的教育便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与传递。因此, 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去感受学生的心灵, 而且还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 以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现实的生活。
(2)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情绪、情感、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一种环境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 我们便会产生好感与积极的情绪, 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现实, 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 没有它的客观原因。因此, 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并且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减小到最低程度。
5.开设专题讲座
开设专题讲座, 对中学生进行包括健康在内的教育, 有它的特殊重要性。从现实意义上讲,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春发育的年龄已大大提前, 生理上成熟了, 而社会性成熟却尚未达到, 许多生活方式正处于成型的时期, 需要正确的认识和培养。因此, 在这段时期将有关的生理学知识和心理的保健方法传授给他们, 引导他们在注意生理健康的同时, 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无疑是很重要的。而这种讲座的内容则应该多针对一些他们往往觉得难以启齿的心病, 如: 爱情、性意识的正确处理等等。
6. 保持书信的交流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 有时交谈并不一定就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来讲, 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教师来讲, 能与学生保持书信的交流, 就已经意味着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 通过书信的途径, 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诚、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 从而更主动、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
7. 转变教育观念,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努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师生之间要建立“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光要以身立教, 还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及时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8. 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体操作, 必须建立起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预防为主的模式,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性和突发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可以说没有固定的内容,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不是将预先确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围绕学生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利用语言、图像、影视、表演等手段创设情景, 让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实践, 并努力激发起学生对这些问题探讨的热情,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提高认识、转变态度、澄清是非、培养情感、陶冶性情、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9.优化社会环境, 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整顿文化市场。目前, 我们的文化市场还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整顿那些违法经营的娱乐场所和服务场所, 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2)影视文化作品要以健康的内容陶冶人。国家要加强对影视文化作品的严格审查, 允许播放的影片、电视剧, 出版的文学作品要做到内容健康, 导向正确, 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10.举办家长学校,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通过举办家长学校, 向家长讲授有关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 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中学生心理问题, 配合学校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 这是减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对策之一。总之, 由于造成因素的多方面性决定了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的多样性。要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必需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培养和塑造身心都健康的年轻一代,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11.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必备素养,应成为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条件和作为加强基础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12.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现阶段,中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13.优化课程结构
中学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中学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中吸纳知识与技艺,不会有过重的负担。